栏目导航

【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强创新与开放 形成东北振兴新局面(转)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6日 点击数:
加强创新与开放 形成东北振兴新局面——“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9年11月06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曾江 张万强字号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张万强)11月1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沈阳举行。来自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辽宁省信息中心、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及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和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设置了开幕式、专家主旨演讲和分阶段学术交流环节,专家学者围绕“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对辽宁及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与建议。

  新时代新起点,合作共建,共谋发展新思路

  会议开幕式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李万军主持,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本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分别致辞,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明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本刚在致辞中表示,辽宁和江苏开启对口合作三年来,两省社科院通过交流与互动增进了解,积极探索以智库共建推动两省对口合作的有效路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对智库成果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两省智库在两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此次研讨会,将会促进辽宁与江苏的合作走向更加深入。

  夏锦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江苏省社科院与辽宁社科院主动加强对接,不断推进学术交流合作,两院对口合作扎实稳步迈入新阶段。相信江苏省社科院和辽宁社科院一定能够在担起责任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和完善双方对口合作框架机制,努力实现研究领域深度融合,共享共建,形成智库合力。

  王明玉在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是江苏省与辽宁省的全面对口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将会对辽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党的十九大以来,辽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省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端智库资源的有力支撑。全省各类智库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同江苏社科系统、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对标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取经,推动优势互补,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

  在专家主旨演讲环节,共有5位专家分别做了精彩演讲,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振兴的相关问题,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新经济引领经济增长新周期,加快发展由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对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有着关键性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张俊伟主任以“东北振兴需要避免三个误区”为主题,探讨了当前条件下如何稳健地推进东北振兴。他提出,推动东北振兴不应仅仅局限在制造业发展上,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在深刻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加快东北振兴。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综合发展所王革所长从科学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视角,对未来的科技和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提出要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方向,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在向更微观领域深入演进和向全行业渗透。在这种背景下,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营造与新技术、新产业所适应的新环境,二是发挥辽宁省的科技优势,三是重视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关注营商环境问题,五是做好开放的问题。

  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马洪君巡视员围绕“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主题,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和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作了分析。他认为,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起步、调整和恢复三个阶段,阶段特征明显。他认为,新时代辽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提出打造产业“名片”、培育产业特色、整合科技资源、打通“金融”血脉、加强环境建设等多项具体建议。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章寿荣副院长围绕“共同打造创新开放升级版,合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阐释了创新与开放的内在逻辑,并将长三角与辽宁创新指数作了详细比较。他认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之变,从深层次看来自创新、开放两大动能的集中释放。对辽宁而言,“十四五”时期一定要坚持创新与开放,通过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全面创新,实现外需带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化,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辽宁社会科学院牟岱副院长围绕“以创新思路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主题,从创新视角对新时代辽宁的对外开放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他认为辽宁省发挥自身的沿海优势、沿边优势、中心城市优势,依托东北复地,有机融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经济圈,成为东北打造对外开放领头羊,不仅是辽宁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赋予辽宁的历史使命。辽宁及东北应深刻领会“新前沿”的内涵,发挥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对外开放条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成立东北振兴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发挥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举措夯实辽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基础。

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新思路、新手段

  下午第一阶段的学术交流由章寿荣主持,有3位专家做了发言,重点围绕东北振兴新形势和新目标、培育区域发展动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明晰了东北振兴及辽宁高质量发展的形势、目标、思路及路径等。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李凯副院长围绕“东北振兴新形势和新目标”主题做了发言。他认为,继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东北全面振兴提出新的要求。他建议东北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深化改革,在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局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孙克强所长围绕“对持续培育区域发展动力的思考”主题做了发言。他认为,增强辽宁经济发展动力,必须要在观念、科技、管理等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大对东北亚的开放,也要加大对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更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与地区特点,加大改革的力度,用转型把区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依靠市场的方向上来。

  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万强所长围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做了发言。他基于新供给经济学,从工业互联网视角挖掘辽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他认为,辽宁制造业发展步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构与结构性产能过剩并存、并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应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融入制造业中,促进其形成新产业创新优势。

  “把脉”经济转型,推进辽宁与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下午第二阶段的学术交流由牟岱主持,有4位专家做了发言,发言重点围绕东北及辽宁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公共服务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张天维所长围绕“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总体情况、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主题做了发言。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投资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建议国家应提高对东北全面振兴的超前部署和领导力度,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东北地区应抓住转型升级重点推动改革创新,加大力度补齐体制机制短板,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机会,用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调整传统产业。

  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姜健力研究员围绕“辽宁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做了发言。他认为当前辽宁经济形“稳”势“缓”,辽宁经济转型路径的选择应是在体制机制上加速市场化、国际化,形成“重商”文化,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进行产业转型,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加快都市圈建设,加强需求转型,形成陆海空全方位对外开放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徐琴所长围绕“打造服务高地,促进东北振兴”主题做了发言,提出改进涉企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强化民生服务、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创新服务、引领转型升级,提升人才服务、聚力东北振兴四大发展思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吕永刚副所长围绕“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型对东北振兴的经验启示”主题做了发言。他从高定位、强主核、蓄势能三方面分析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同时提出了对东北振兴的三点启示,一是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着力点,构建高能级、高竞争力、制胜未来的优势产业集群;二是以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为着力点,营造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具有高度创新活力的区域发展环境;三是补短板,以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系统谋划、逐个落实,夯实东北振兴的发展根基。

  最后,牟岱进行了大会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天来自北京、江苏、吉林、辽宁的专家学者齐聚沈阳,围绕着“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给辽宁的结构调整、产业分化、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了宝贵的智库研究成果,当前辽宁要把握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抓住机遇,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