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辽宁党校报】牟岱 把科技驱动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引擎
作者:院领导来源:院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点击数:

把科技驱动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引擎

2017-06-08 18:18辽宁党校报

  作者: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牟岱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使其成为党实现振兴伟业的依靠力量和主阵地,已经成为实现辽宁振兴的战略路径之一,而由于重工业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要求,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在现阶段面临着经济形势总体反弹势头不强、工业质量亟待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人才短缺、历史包袱沉重等诸多问题。结合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的重点也很明确,即:改革重点放在“三去一补一降”上,但是,以什么为改革抓手实现这些改革重点,这是需要明晰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和驱动力问题。  

  纵观上十年东北振兴的历史,国企在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下,对GDP的总体贡献是下降的。2003年,辽宁财政支出784.6亿元,实现GDP增长11.5%,到了2015年,其财政支出达到4617.8亿元,是2003年的5.9倍,但GDP增长却只有3%,东北其他两个省份的情况也是如此。2003年吉林财政支出409.2亿元,实现GDP增长10.2%,而2015年财政支出达到3217.1亿元,是2003年的7.9倍,但GDP增长却只有6.5%;2003年黑龙江财政支出606.2亿元,实现GDP增长10.3%,而2014年黑龙江财政支出3434.2亿元,是2003年的5.7倍,但是GDP增长却只有5.6%。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支出的驱动投入增长并没有带来GDP的可观增长,投资驱动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解决东北地区和辽宁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和科技驱动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推动国企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问题。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是新一轮振兴实现国企改革的唯一路径,这也是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从前十年的振兴历程看,当前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掣肘东北和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

  

  一、制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

    1.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创新驱动,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活动投入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也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尺度,更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要素。从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看,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56.70%,全国排名第13位;黑龙江科技活动指数49.08%,排名第18位;吉林科技活动指数43.17%,排名第23位;而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65.07%,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4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58.45%,排名第12位;黑龙江科技活动投入指数49.99%,排名第17位;吉林科技活动投入指数43.14%,排名第22位;与之相比,2015年东北三省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均有所下降,而且排名也都下降1位。这说明东北地区科技进步水平已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相邻地区。科技活动投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经指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指标”。2014年,辽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2%,全国排名第12位;吉林为0.95%,全国排名第22位;黑龙江为1.07%,全国排名第19位;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05%,可见,东北三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投入水平相对不高,急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2.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忽视基础研究,导致科技原创性匮乏。

  东北地区除了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以外,还存在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14年,辽宁研发投入总额为435.2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支出20.1亿元,占总投入的4.6%;黑龙江研发投入总额为111.6031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11.5016亿元,占总投入的10.3%。可见,东北地区的研发活动中,对科技研发的基础研究部分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较差,而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一般都占全国的20%以上,科技投入结构长期不合理势必导致东北地区企业出现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缺少原创技术和原创产品,甚至长期地影响技术发展的提升水平,对企业竞争力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3.科技成果转化低,且有科技成果外流现象

  近两年,东北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看,2015年,辽宁在全国的排名为第11位,比上年下降4位;黑龙江全国排名为第13位,比上年下降4位;吉林全国排名为第16位,比上年下降6位。东北地区的全国排名位次下降较大,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大幅地下降。

  再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来看,2015年,辽宁全国排名第21位,比上年上升3位;黑龙江全国排名第24位,比上年下降4位;吉林全国排名第20位,比上年下降2位。虽然辽宁的排名有所上升,但是吉林和黑龙江的高技术产业化效益下降较大,而且东北三省的全国排名都在20名以外,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另外,辽宁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而黑龙江科技成果转化率“飘高”,2015年11月从黑龙江省委改革办获悉,全省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6.9%,但是“飘高”的背后却存在着成果“落地容易、落实难”的问题。这些与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路径不通畅、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成熟、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不足、国有企业存在机制障碍、民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低等问题密切相关。另外,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中有70%-80%都没有在本地转化,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东南沿海省份。在对辽宁院士的调查中发现,在辽院士在上10年东北振兴中出现了“辽宁院士不姓辽”,“户在辽宁人不在”现象,导致大量院士为代表的科技研发成果南迁落地,在上十年东北振兴中作为辽宁重要科技核心资源的近50名院士都在为其他省份服务。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缺乏围绕高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经济社会科技驱动研发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域缺少院士与地方科技合作的对接平台。  

  4.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创新后劲不足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然而近几年,东北地区遭遇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这股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口外流潮,最近几年已不再局限于高端科研人才,东北地区人才流失出现了下移趋势,波及到农民工。表面人才和技术人口出现了整体性迁徙。与人才和技术人口外流相伴生的是东北地区人口增速的放缓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目前,东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全部低于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吉林在2012年降至0.36‰,黑龙江在2013年降至0.78‰,而辽宁省2011年至2013年已开始负增长,2014年也仅回升到0.26‰,这一现象也带来地方社保负担偏重的后果。

  而且,要想实现东北地区的创新驱动,尤其需要科技人才。东北地区的科技人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自1997年以来,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以辽宁为例,根据2015年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辽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29.7万人,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7.4万人;而江苏研究与发展(R&D)人员74.6万人;广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53.5万人;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35.5万人,与这些省市相比,辽宁的差距明显。另外,到2015年底,辽宁院士人数达到54人,吉林院士人数达到24人,黑龙江院士人数达到19人,这些都是东北地区实现科技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院士的高端支撑作用至关重要,而目前东北地区院士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创新人才管理缺位,目前辽宁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创新人才,使得创新人才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而且创新人才政策缺失,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少,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又慢于南方部分省市,技术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弱。   

  5.制度与体制对科技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创新激励不足。制度环境是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产权界定和激励机制,为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产权保护。东北地区是最早进入又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市场观念不足导致了东北人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氛围不浓,缺乏市场、创业的基因。而且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国有企业历史负担较重,活力仍然不足,现代企业运行制度、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全面建成,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方面存在的老问题尚未根本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活力不足,全社会创业氛围不浓。

  另外,从激励和保护创新的科技进步环境来看,目前东北地区的科技进步环境建设还相对欠缺,甚至有倒退的倾向。从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来看,2013年辽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8名,2014年排名降至第11名,2015年再次下降到第12名;2013年黑龙江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12位,2014年排名降至第14名,2015年再次下降到第15名,而且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还低于上年0.26个百分点;2013年吉林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17名,2014年排名降至第18名,2015年排名再次降至第20名,而且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低于上年0.55个百分点。这些对东北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把科技驱动作为国企改革建构的发展引擎   

  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树立科技驱动发展的理念共识,以科技创新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国企科技驱动引擎建设发展。

  1.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夯实科技发展驱动基础,并完善投入结构。纵观创新综合排名靠前的省市(江苏、北京、广东、上海)都非常注重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东北地区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和社会资金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保障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尤其是要提高企业科技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鼓励企业利用多种形式筹集科研开发经费;三是扩大银行科技贷款规模,完善科技创新的信用担保体系。另外,加强基础研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其中,投入是关键。需要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基础研究应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政府要在建立全社会多元化支持基础研究的新体制机制上担负起主导责任,尽快改变基础研究中财政投入过低的状况。

  2.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并一定要使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转化平台,由政府牵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实现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进一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同时也要在现有的科研技术基础上,率先发展优势领域,突破自我,积极创新。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东北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体现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创新、技艺创新的力度,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再次获得上升空间。而且,在辽宁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以政府和科研院所共建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为基础,推动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实验室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抢占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制高点。

  3.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完善并落实创新人才政策,建设东北振兴创新人才队伍。辽宁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完善并落实创新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首先,进一步扩大辽宁的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招才引智行动计划》和《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各类人才向东北的聚集。尤其要强化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建设人才智力密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活跃的东北人才特区,通过实施“千人计划”、“辽宁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跨国企业总部进驻人才特区,造就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若干创新人才高地。其次,加强现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配套专项资金。通过选拔杰出人才进行特殊培养,选派高科技人才到海外对口培训研修,以及安排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强化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最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同时,努力提升人才环境,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好地吸引各级各类人才投身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4.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至上和科技创新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因此,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此,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从宏观上看,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放活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要素活力;从微观上看,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此外,需要发挥政府的制度保障作用。政府需要适应创新要求,加快职能转变,为企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的良好环境,包括改革阻碍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制度环境、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及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以鼓励和支持。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