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梁启东】“无现金消费”能不能孕育新商业模式?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7日 点击数:

梁启东:无现金消费能不能孕育新商业模式?

腾讯财经《灼见》

02-17 12:12

/梁启东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准范式。在的岁月里,能不出门就不出们,消费是少得不能再少。城市里有些全封闭小区,甚至安排专人负责各户居民日常消费品的采买。为数不多的到市场和超市购买物品,也是非常小心翼翼。为什么?人们担心钱,就是现金不卫生,别人多手使用过的现金不干净,容易中招,受到病毒传染。

   

对疫情的担心加快无现金消费进程

非典时期,为防止现金传染病毒,曾发生多起用微波炉对人民币消毒,或者在钱币上面喷洒各种消毒液,从而毁坏人民币的事例。今年的新冠病毒,人们有对现金是不是传播病毒方担心更甚了。实际上,电梯间按钮、门把手等都能传播,每天可能过多少手的现金,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更大。

2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回答记者提问使用现金是否可能传播病毒时表示:疫情发生以后,公众使用现金的安全卫生问题我们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这方面工作

人民银行都做了哪些工作呢?首先,确保新钞供应。117日以前向全国安排调拨近6000亿元的新钞,春节前紧急向武汉投放了40亿元的新钞,提高了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和办理现金业务群众的安全感。其次,科学合理安排调拨。暂停了现金跨省调拨,以及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省内调拨,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降低在途感染及传播的风险。再次,现金回笼发放过程做到卫生、可控,要求商业银行的现金业务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对外付出现金尽可能以新钞为主,回笼现金时对医院、农贸市场等渠道回笼的现金采取特殊处理并单独封存,消毒后交存人民银行,不得对外支付。

据范一飞副行长介绍,人民银行还印发了《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现金使用安全的指导意见》,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按照分类管理的思路,根据各地疫情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切实保障现金使用安全。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现金,采取紫外线或者高温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

看到没有,银行回笼资金,也要隔离”714天!而媒体报道,央行广州分行,对疫情期间对医院、农贸市场和公交回收现钞进行全额清分、消毒,直接销毁,不再投放市场。

   

我的无现金消费的体验

最好的办法是在购买行为时不使用现金。这就又提起了无现金消费的问题。

不使用现金能不能生存或生活?去年一月份,我做了一个月的体验,我的结论是:在中国,只要不是特别偏远地区,只要不是特殊规定必须现金的消费,日常的老百姓生活消费,完全可以无现金支付。中国已经进入无现金支付时代。为此,我写了一篇在网络上转发量颇高的文章《无现金消费:我的31天体验和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体验绝非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我没有为消费而消费,特别是像女性逛商场一样特意去大型百货店、专业店购物(我不喜欢也不会狂商场;实际上那里的微信消费、支付宝支付更发达);我也没有到中国的特别边远农村地区体验。我做的,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职员,或曰中产阶层一员的一般的日常生活消费和出差消费。我的工作任务较多,没有专门时间购物,也不愿意逛街,属于消费惰性强的分子,除非万不得已,蔬菜和生活日用品都不会去买。所以我的支付次数只能属于中下水平。

去年的一个月,一分钱现金没有使用,我和我的家人的正常生活保持了平常状态没有受到影响。在最近20多天时间里,我也没有使用现金消费。我过去的几年基本没有使用过信用卡,我在信用卡消费方面是文盲;我使用微信也晚,也算是落伍者2018年开始,我才开始使用移动支付,渐成习惯,乐此不彼。因为很少使用现金,经常忘带钱包——实际上也没有钱包或者叫不使用钱包。

我从我的无现金支付的经历,用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探析,认为无现金支付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便捷,手机在手,万事不愁;二是高效,不用排队、不用点钞,方便顾客,方便店家;三是安全,被偷钱、被抢钱、用假币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四是普惠,信用卡是为富人设计的,移动支付、二维码是为大众设计的;五是信用,等等。

其实,很关键的一点是卫生。使用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有一个很重要的弊处,就是钱币使用卫生。钱币经人手交换,众多人使用,在市面上广为流通,特别是纸币总是脏兮兮的,一张纸币上有无数的细菌。经常接触纸币,极易传播细菌和疾病。特别是在病毒疫情肆虐的时候,人们更是对现钞产生恐惧。使用现金交易之后洗手,成为专家们推荐的一个重要的文明习惯。无现金交易避免了细菌和病毒的传播。而且从便捷和效率角度讲,扫码消费,减少排队时间,加快结算速度,可以减少在公共场合停留的时间。

   

疫情过后,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大行其道

去年初一个月的经历和体验,我感受到现在的中国移动支付无处不在——我在机场书店买书;我在深圳的街头买瓶矿泉水,买公园的门票;我在沈阳的地铁站外买一根烤地瓜;我在医院买一支雪糕;我在北京的街头小摊买煎饼果子;我在快餐店买筋饼豆腐脑;我在冬天的农村大集上买黄瓜西红柿……都使用了手机支付。

在最近20多天时间里,我对无现金消费有了更深的体验。

30年前,中国的粮票还在使用,实际上人民币还不能算功能完整的真正货币;20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正进行着艰难的入世谈判,中国金融体系在软硬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金融是中国最担心受到冲击的领域之一;10年前,马云刚刚提出光棍节的概念,双十一的交易额还刚刚5000万元,信用卡还是许多国人的稀罕物,电子商务还只是专家学者们理论研究的未来设想;如今,扫一扫之于中国百姓,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移动支付以极高的渗透率席卷中国,快速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成为国人支付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支付方式和消费习俗。无现金支付方式来到中国日常生活之快,超乎国人想象,也超乎境外人士的想象。中国的移动支付惊艳了世界,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先于世界。现在手机当钱包的现象令外国人惊讶。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出于接触的恐惧,可能探索出不接触模式下的商机。今年的新冠疫情危机,也会成就某些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很可能,在我们的时候,在国人都在的时候,在众人都在哀叹自己的项目难以为继,自己的企业活不下去的时候,一些商业先行者们已经的设计和布局了。待到疫情过后,若干个新的马云、刘强东、雷军一定会走上中国商业的舞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