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马列研究
“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
作者:刘艳菊来源: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4日 点击数:

[摘  要]: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本质与核心。它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哲学,它以存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和超验追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性质与规定是有差异性的,它必然内在表征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在马克思那里有了全新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诠释。马克思强调哲学的现实性,追求“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实现。马克思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并提出了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即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可以说,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变革与超越,由此开辟了当代意义上形而上学发展的可行性道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形上智慧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形上追求,不仅对全面理解马克思思想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塑人类精神家园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当代意义

 

什么是形而上学?马克思究竟有没有形而上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和界定。事实上,很难对形而上学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的界定。形而上学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而上学的性质与规定是有差异性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必然内在表征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内容。尽管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是持批判和拒斥态度的,但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并不意味着拒斥所有样式的形而上学,应该说,马克思拒斥和批判的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思辨方法,而不是形而上学本身。形而上学本身仍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和超越性,仍然表征着其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理想价值指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本质与核心。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存在为研究对象,“面向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哲学,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和超验追求。因此,从上述形而上学的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在马克思那里有了全新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诠释,马克思更强调哲学的现实性,强调人的形上追求如何实现的问题。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实现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存在本质的追问,指出哲学要面向“人的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即面向“人的存在”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来把握“人的存在”,并通过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规律的把握,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诉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本质的真正实现,是人类的终极的价值追求。可以说,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哲学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与超越,由此也开辟了当代意义上形而上学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一、对“人的存在”本质的追寻是马克思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主线

马克思哲学是围绕“人的存在”及其自由本质的实现这个主线而展开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理论基点。马克思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和生存逻辑。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 、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1]恩格斯这里说的 “吃、喝、住、穿 ”指的正是人的生存。人首要的先是生存,然后才能发展。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有发展的可能。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第一个出发点是“人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因此,对人的存在的本质的追问和揭示就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指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具有自然属性,要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此,要首先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人的衣、食、住、行问题。为此,马克思确立了人的生存优先的原则。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4]因此,与自然界中其它物种的自在本性不同,人的存在具有自在自为的双重本性,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5]马克思又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6]也就是说,在一切存在中唯有人的存在能够自觉地把自身当作类来对待,以类为自身活动的内在规定,并自由的、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当人以感性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时,也就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和自我创生的。这种“自为的”和“自我创生”的本性决定了人不会满足于自然给予的现成存在,而总是要超越现存,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的突破自身的限度,去追求一种永恒的、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作为从事感性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8]人按照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生成自身、创造自身和超越自身。

通过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分析,马克思进一步揭示出,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支配和超越。“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9]。其实,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就已开始思考人的自由本质的问题。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论述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而马克思研究二者差别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论证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作为社会学说的自然基础理论的,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学说是关于人的自由的学说。在解析和确证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论证了自由和自我意识,指出伊壁鸠鲁把原子偏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看做是对必然性的脱离,认为这就是自由,就是自由的状态。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生充满了偶然,有各种各样的自由,因此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我意识。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德国的“书报检查制度”、“林木盗窃法”和“摩赛尔葡萄农的贫穷”三件事的反思,分析论证了自由的现状、实质及获得自由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当前自由处于一种异化状态,普通民众自由的表达与政府的强制是格格不入的。在现实中,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是受制约和规定的,因此,马克思指出,现实中的自由是“定在中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那么,如何解决自由这种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呢?解决自由这种异化状态的途径就是反国家、反制度,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与现实的不断的斗争中取得的。之后,马克思开始研究现实社会,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0]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只有在共产义社会,人的自由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马克思一直都在致力于追求“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实现,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追求是马克思哲学的终极价值指向,也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主线。

二、面向“人的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身是马克思形而上学的切入方式

通过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揭示,马克思发现,要研究“人的存在”就不能离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其实,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境遇之中,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来探究和思考“人的存在”的本真和意义。作为哲学的本质与核心,形而上学也没有脱离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它始终是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关联、相互动的,它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境域中,以哲学思辨方式来把握“存在”,并在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相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否定、完善和超越存在本身。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指出,现实生活世界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人的存在是通过现实生活世界表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质上就是人的世界,面向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实际上就是面向“现实的人”及“人的存在”本身。因此,马克思形而上学是通过对“此岸世界”的本质分析,来寻求通达“彼岸世界”的真理的。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批判过程中发现:要获得人类解放和自由本质实现的钥匙,不应到黑格尔所描绘的“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到“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只有研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世俗基础”与“经济根源”,才能探索出人的解放的条件,才能实现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形上追求。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3]因此,马克思关注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本身,他的形而上学旨归就是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马克思形而上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立场出发来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批判和理想建构,进而达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理解“存在”的问题上,马克思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确立了人的存在的感性实践活动优先的原则。马克思认为“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方式,这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4]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里,自然、社会和人是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而联结成的“感性的世界”、“对象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感性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认识的首要的起点,而且是人的存在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本身只有在感性实践活动中才能呈现出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是与人的本质力量保持一致的。人总是“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6]因此,人不仅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的必然规律,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去改造客观世界,构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当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转变为人的本质力量时,人也就相应地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当感性获得了解放,人的理性也就获得了解放,理性也就成为了真正自由的理性。因而,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类解决自身矛盾、实现自由本质的根本方式。

三、“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形而上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关注的重点不是关于“世界”的思想的真理性,而是思想的现实性和对象化的可能性,也就是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7]也就是说,马克思整个思想的理论脉络是探讨“如何把思维或思想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的问题,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理想的此岸性的问题。马克思哲学一直致力要实现的是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自由的本质,也就是自由的实现问题。如何把追求人的自由的本质的理想转变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的自由,是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指出,由于资本对人的感性生活的全面控制,才使人的本质全面异化和抽象化。异化的、抽象化的人尽管有形式上的自由,但本质上仍然是受奴役、受压迫的人。为此,马克思在分析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人获得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自由个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将是人的自由本质的真正实现。共产主义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使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使人自由本质和自由个性得到真正发挥,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形而上的追求。但与此同时,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看作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他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8]因此,共产主义是人的存在由“现实的个人”不断超越自身的现实生存状态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是马克思在分析现实的种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与以往的哲学家相比,只有马克思真正把握了自由的真谛并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马克思在人的感性实践的基础上把自由与必然真正统一起来,超越了以往自由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超越,而这种超越只有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人对现实或必然的超越过程,正是通过感性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当人以实践的方式存在时,也就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创生和自我发展的特殊存在物,人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缘由。但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自由是异化的,是不完全、不充分的,要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实现真正的自由,必须经历从“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转化过程。“自由王国”既处于“必然王国”的彼岸,又存在于“必然王国”之中。“自由王国”是“必然王国”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和目的,“必然王国”是“自由王国”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马克思强调,“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9]因而,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也就是自由王国的实现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一个立足现实根基之上而又超越现实并始终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中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形而上追求的实现路径。

结语: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价值诉求和终极理想,终其一生都没改变。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形上智慧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形上追求,不仅对全面理解马克思思想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塑人类精神家园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事实上,哲学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问题。“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20],人也无法停止形上之思,人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有一种形上的追求和对人的终极的价值关怀。自由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就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的思想里面一直贯穿着这样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只不过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是,马克思更加强调的是哲学的现实性和自由的实现问题。马克思是诉诸于形下世界来实现对形上世界的追求的。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这种形上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但在当前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逐物质和形而下的东西,而对形而上的追求却忽视了。马尔库塞曾说过,在高科技的商业社会中,“世界的统治者正在失去形而上的特征”。“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予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21]现代人只关注当下和眼前,技术本质已成为人的存在方式,精神追求已经迷失,人已经沦为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因此,在追求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强调精神文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马克思的对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形上之思即对共产主义的这种形而上的追求,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和所应当提倡的,这对于解决现代性问题、重塑人们的精神理想和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456页。

[2][6] [11] [12] [13] [14] [15] [17]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6、294、72、219-220、58、60、58、87页。

[3] [4] [5] [7] [1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9、96、96、120、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页。

[2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63页。

[2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此文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4期。)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