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术研究
为论证“十四年抗战” 辽宁各界共同努力了三十年(转摘)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5日 点击数:

为论证“十四年抗战” 辽宁各界共同努力了三十年

 

2017年02月16日09:5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为论证“十四年抗战”辽宁各界共同努力了三十年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入口及浮雕□崔俊国 摄

 

核心提示

教育部有关部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八年抗战”的表述改为“十四年抗战”,并在2017年春季教材里全面落实。此前常用的“八年抗战”是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为起点。现在,“十四年抗战”则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战起点。“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也并非偶然,辽沈专家学者及各界为“十四年抗战”观点的确认努力了30多年。上周一连5天,本报记者先后采访辽宁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政协等相关领域的张德良、赵杰、王建学、胡玉海、张洪军、韩洪斌等六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相关报道者,听他们讲述了30多年里如何倾尽无数心血求证“十四年抗战”史实的历程,回顾这求证之路,他们都感叹是如此艰辛与漫长,如今这一史实写进教科书,他们才如释重负。

辽宁学者最先提出“十四年抗战”提法。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十四年抗战”的理念

抗战八年还是十四年,看似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实则关系着东北抗战史能否被世人认知的问题。这一问题是辽宁史学家们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辽宁的史学专家们要向“八年抗战”说法说不,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为此他们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十四年抗战说”是上世纪80年代,随“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东北军史研究兴起而出现的,最初持此说的是辽宁的史学界。

2月13日,记者来到91岁的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德良家采访。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张德良就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十四年抗战”的理念,那时“八年抗战”的概念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他的勇气来自哪里?张德良说,十四年抗战,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著作和党的文件中早有论述,毛泽东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周恩来在《致蒋介石信》《中共中央及中国苏维埃政府关于绥远抗战的通电》《中共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中都提出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两个不同的概念。张德良认为,这些都说明“九一八”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1987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北军史》中《东北军爱国官兵的抗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一文张德良再次提出这一观点。随后,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张一波、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秉忠、辽宁大学教授胡玉海等也相继发表学术文章阐述此观点。

1987年,在张德良和已故辽宁大学教授周毅的倡导下,成立了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加快了十四年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研究会先后召开了“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等17个大型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 等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系列丛书41本。其中,1992年8月,在有来自国内外371人参加的“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德良的中国抗战十四年研究的发言引起了轰动,1992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以《中国一历史学家提出新观点抗日战争是十四年而非八年》为题作了4000多字的报道。之后,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报纸都用大篇幅作了报道。

此次“十四年抗战”写入教材,让张德良感到欣慰。他说,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一向有多种说法,其中支持与反对“十四年抗战说”的双方更是争论了几十年,至今终有结果。这都是辽宁史学界及政界、媒体等多方合力的结果,也有吉林、黑龙江、山东的一些专家学者、抗战亲历者的努力在其中。

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从中央军委、中组部、公安部、中央档案馆以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等处多方搜集大批关于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的档案和文献资料

八年还是十四年,哪个更能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真实?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胡玉海说,最早是以张德良等辽宁学者为主体的东北学者对十四年抗战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辽宁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政协、省政府参事工作室、东北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出“抗战十四年”的理念。像张德良、温永录、张一波、谭译、罗占元、王秉忠、邢安臣、赵杰、胡玉海、王雅轩、张洪军、王建学、焦润明、张万杰、王铁军、王惠宇、刘长江等,都先后围绕1931年到1937年这6年间的抗日斗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可以用执著来形容。

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也为“十四年抗战”理念努力着。采访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所长、抗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军时,他说,1980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批示的“关于编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座谈纪要”精神,辽吉黑三省接受编写东北抗联史的任务,同年7月辽宁社会科学院组建地方党史研究所,辽宁编写组设在该所,主要承担东北抗联史的编写任务。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东北三省就曾经酝酿编写东北抗联史,也搜集到一些有关东北抗联的史料,但远远不能满足编史的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省委各届领导直接领导和关心下,编写组同志四处奔走,开始大规模搜集资料。除了采访当事人外,主要从中央军委、中组部、公安部、中央档案馆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沈阳市、大连市档案馆等;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大连市图书馆等处多方搜集了大批关于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包括中共满洲省委全宗档案、敌伪档案、民国时期的专著、期刊。粗略统计,地方党史研究所资料室有上述资料达4000卷册。

1993年,辽宁省东北抗日联军史暨抗日战争史研究会成立,该研究会设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60余项,撰写著作40余部,论文及研究报告600余篇。如出版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九·一八”抗战史》《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九·一八”全史》等著作,其中1991年编写的《“九·一八”抗战史》一书荣获第6届中国图书国家级一等奖、辽宁省出版局出版工作协会优秀图书编辑特等奖。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为“十四年抗战”理念提供了大量佐证。

从国歌的来历背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再从义勇军谈到十四年抗战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2月10日,记者采访了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赵杰,他向记者讲述了省政协组织辽宁省政协及市县政协系统力量,大范围搜集抗日义勇军抗日史实资料的过程。

东北史学界的专家们虽然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观点,但大部分专家都是从沦陷十四年的角度切入研究课题,为什么不能从抗战的角度谈这十四年呢?赵杰始终在思索,要得到世人的认同,不仅要在思想上、资料上、论证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应该寻找合适的角度、合适的契机把这些论证的结果推向全国。上世纪80年代,赵杰调任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后,由于工作关系,他得以结识很多当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见证人。在征集文史资料的过程中,以卢广绩为代表的老人们,经常谈起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日的事迹,也经常和赵杰谈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和背景。赵杰有了新想法:说东北抗战十四年没有人承认,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人人会唱,从国歌的来历背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再从义勇军谈到十四年抗战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吗?赵杰把想法和同行们一说,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并获得了省政协领导的支持。1995年,应辽宁电视台邀请,他撰写了《抗战从这里开始》,1997年,赵杰的新著《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出版,该书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在盘锦召开的全省文史政协系统会议上达成共识,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提出的把义勇军和国歌关系研究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日程,从而佐证东北抗战十四年历史的说法,用一届政协文史工作来完成这一项目。

从那一天开始,全省政协系统的文史工作者走遍全省各地视察、寻访,走访当事人,抢救散佚民间的历史线索。央视得知消息后赶赴辽宁各地,拍摄了专题片《永远的国歌》。

抗联、抗日义勇军活动战斗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长,在十几年中,辽西、辽北、辽东、辽南、吉林、黑龙江、长城内外都留下了他们英勇战斗的遗迹。这次大范围的走访调查耗时近4年,发现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见证,葫芦岛、抚顺、沈阳、锦州、朝阳、本溪、铁岭、丹东、辽阳等地政协都提供了大量新的史料,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发现的遗址修复、保护,用立碑纪念等形式将文史工作延伸下去,在经过大量艰苦普访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对义勇军史料进行了充分系统深入的实地考察、挖掘整理之后,1999年,又由 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联合黑龙江、吉林、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市政协文史部门,就史料征编开展新协作。2001年,经过四五年的艰苦工作,由赵杰和李兴泰主编的100余万字的极具史料价值的《血肉长城——义勇军抗日斗争实录》一书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义勇军进行抗日斗争的那段历史。省政协八届三次全委会上,赵杰与吴成槐、艾鸿举、杜凤宝、刘兆林、韩锡铎、李英健、唐立杰、傅波计9名政协委员联合递交了一份提案,即《关于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立国歌墙,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建议》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受到表彰,而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2015年,辽宁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了《九一八事变读本》

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王建学是张德良的学生,早在上学期间他就听到过张德良教授提出的抗战要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的说法。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时,王建学在沈阳接受英国 BBC 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将辽沈地区史学界“十四年抗战”的观点提了出来。

2008年9月17日,沈阳收藏家詹洪阁捐赠了七张日军在1931年9月18日进攻沈阳北大营的照片。王建学认为,日军资料证实,正是由于东北军的抵抗,“九一八”事变之夜,日军死伤达25人。这也是对“十四年抗战”的有力证明。2009年王建学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东北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系统阐述十四年抗战起于“九一八”事变的学术观点。2014年2月,外交部新闻司组织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等地参观,王建学全程陪同。他用事实向外国记者说明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在沈阳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王建学对记者说:“2011年我们写的一个内参被中央领导批示后,我与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井晓光到中宣部参加论证会,在会上我们又提出十四年抗战的问题。”2015年,为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辽宁率先把“十四年抗战”概念引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了 《九一八事变读本》(包括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主编由王建学、张洁担任。这应该是全国第一部确认“十四年抗战”理念的中小学历史课程读本。

辽宁日报在助推十四年抗战文化建设方面,对理论界成果一直跟踪报道与宣传,尽了媒体的责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辽宁日报就对“十四年抗战史”进行相关报道,比如关注国歌与义勇军的研究,在《辽宁日报》上进行大篇幅的报道,以及2006年11月3日刊发《14年抗战史:从地域性到普遍认同的求证之路》,2008年11月28日刊发《以辽宁为起点的14年抗战记忆》,2015年6月24日刊发 《国歌因辽宁义勇军而生》等报道。

特别是2014年9月18日,以《辽宁与抗战——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而作》为主题设置的4个专版特刊——《辽宁14年民族抗战的起点》《辽宁 日本三次侵华战争的焦点》《辽宁 日本盘踞中国大陆最久的地点》《辽宁 抗日战争终点后的终点》 来纪念辽宁在全民族抗战中那卓绝悲壮的14年。为此次特别策划,辽宁日报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特别报道团队,走访辽宁5地市,寻访抗日遗迹,采访10余位专家、学者、当事人,在浩瀚的史料中梳理辽宁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既有史实厚度、文化深度,又体现了媒体人的气度。报道一经刊出,引发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在“九一八”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作出了媒体应作的贡献。9月18日当天,辽宁日报官方微信头题亦刊发《读懂辽宁与抗战 这4篇文章就够了》,把《辽宁与抗战》4篇策划报道用新媒体的形式推出,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