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术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困境和应对策略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点击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困境和应对策略

 

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鲍振东

 

智库,就是思想库、智囊团,它是由多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等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决策咨询建议和发展策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智库作为决策者科学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进一步发展、实现跨越式提升,亟须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谋求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之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它是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智库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际安全危机四伏,各种国际争端接连发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发展、改革逐步深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两难甚至更难的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问题等。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充分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势在必行。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又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为新智库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它是提升国家软实力、谋求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之举。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目前,我国以经济、军事、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水平和以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水平正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生产力”。智库作为软实力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在国家软实力发展中发挥战略突击队的重要作用。在全世界对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政策咨询的需求呈巨量增加的态势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必然成为提升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再次,它是提高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有力支撑。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执政过程中一直坚持的路线,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意见,而素有党委政府“外脑”之称的智库,无疑是确保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力支撑。智库通过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跟踪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有关方面制定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集体失语”的尴尬

近几年来,我国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在政府公共决策咨询领域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智库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趋增多,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智库的重视程度,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日益倚重智库的辅政功能。为此,中央专门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育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仍有部分政府部门并未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未给予智库充分的重视,此其一。

其二,当前我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现行政策的阐释性、附和性、宣传性的成分居多,而建立在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基础上的自主性、建设性成分较少。对于决策者的政策咨询大多报喜不报忧,跟随领导的思路走,唯领导意志而转移,缺乏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勇气,从而导致我国智库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明显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

其三,很多智库的体制、机构不够灵活多样,研究观点更加容易受到权力部门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多元化不足。

其四,我国一些智库科研理念固化,依然保持“书斋式”、“纯学术”的传统研究方法,比较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对于应用对策研究则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鉴别力和反应力,致使决策咨询的参谋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其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库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虽然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数量较多,但是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却少之又少,导致我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常常陷入“集体失语”的尴尬处境。

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智库正处于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智库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难题,扫清智库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从而提升我国智库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智库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要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程度,自觉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投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长,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在整个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要注重智库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积极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和奖励制度,对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奖励,为他们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并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智库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我国智库要真正发挥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将阐释型智库转变为创新型智库。智库的任务是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但是,这不意味着只是仅仅做决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更要有能力对未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判,要具有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行性、导向性的决策咨询建议和应对策略,真正发挥决策咨询的参谋作用。实事求是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讲求实效,要具有对真理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要敢于说真话、勇于提建议,要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政策建议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才能真正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确保决策科学有效。

第三,进一步增强智库发展的独立性,加大对民间智库的扶持力度,使智库真正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的“外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智库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完全复制欧美智库的发展模式,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欧美智库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过分约束的发展模式必将束缚智库发展的脚步。为此,有必要在体制上对其进一步松绑,弱化其对行政部门的依赖性,增加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对民间智库的培养力度,保证公共决策研究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智库参与公共政策的分析、研究、咨询与决策,为其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民间智库的经费扶持力度,逐步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来源,民间智库才能真正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困境。

第四,明确智库的职能定位,转变传统的科研理念。智库是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促进科研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参与服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专家平台和研究机构。因而,智库要一改只做“象牙塔里的学问”的倾向,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为基础,以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现实问题、政策问题为重点,以服务公众利益为追求,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荣誉,以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手段,努力使自己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决策咨询机构。

第五,加强智库的品牌建设,提升智库的整体水平。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质量,也就是“智库品牌”。纵观欧美国家的超级智库,大都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如美国兰德公司以政策制定见长,美国传统基金会擅长于政党代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首先,要依据和把握自身特色和专长,打造某一方面和领域的品牌优势;其次,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最高决策层最为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形成在某些方面公认的权威性成果;再次,要在科学研究中下真功、动真格、用真力、显真功、求真效,不仅要“多出成果”,更要“出好成果”,力争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智库的国际地位;最后,要加大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发布会、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大力宣传智库的重要科研成果,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智库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平台,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的优势品牌。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8日)

 

 

 

 

 

                  2011-09-15 上传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