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4日 点击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转)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辽宁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促进老工业基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老工业基地主要矛盾

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矛盾是传统产能过剩,库存高,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断衰减; 新经济发展缓慢,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充分积聚; 中高端产业供给不足,社会生产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综合分析可以有以下判断:一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主导的。近年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有经济周期的影响,但不是核心原因。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越过经济起飞阶段,面临着结构调整节点,过去重化工业特别是资源性行业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这些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仍然会成为经济衰退的导火索。二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侧主导的。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从机床行业来看,虽然国内机床销售低迷,但进口机床所占比重仍在上升,这说明不是市场没有需求,而是中低端供给无法满足高端需求。三是当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持续递减。市场对强刺激需求政策已经不再敏感,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可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老工业基地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解决供需错配问题,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压缩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的落后产能,促进产能国际合作;通过完善新城新市镇功能等手段推进房地产去库存;通过股权融资、债转股、资产重组等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平稳可控;努力减税降费,促进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 在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完善营商环境等领域加大补短板政策举措力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国梦之源、国脉之基,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当前,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有国内外需求下降、产业同质化激烈竞争的原因,也有土地、融资、物流、税费、制度等各类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挤压实体企业利润空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企业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等自身原因。因此,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苦练内功,避免区域经济脱实向虚

其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是辽宁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是宝贵财富,应成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龙头,必须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员工持股、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其二,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辽宁在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有了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未来应通过延伸产业链、产业多元化、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辽宁工业经济的脊梁,成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促进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产生、发展、壮大。其三,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对标沿海发达地区,尽力为实体企业减税降费,特别是五险一金、房产和土地使用税、产权交易费用等明显高于发达地区的税费; 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等垄断性公共产品价格; 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相对偏远产业园区企业通勤费用; 解决大集体企业和壳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导金融企业真正服务实体经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经常遇到的抽贷断贷、短贷长投、高息过桥等问题。其四,促进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排斥虚拟经济,应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植入到实体经济中,线上线下相融合,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完善销售渠道,创新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辽宁在供给结构方面的核心问题是中低端、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传统产品占大头,字号字号产品居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当国内外重化工业需求大幅降低时,经济的震荡相对于其他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面临着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与工业的融合和互动不足,成为工业转型升级走向中高端的瓶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经济缺乏活力。经济进入新常态使辽宁结构性问题凸显出来,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变越快就越主动,否则就可能越走偏离越远。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真正实现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动能。其一,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促进传统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走两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的道路,推动技术装备以智能化转型为方向,针对传统产业关键工序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发展层次,促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其二,下大力气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综合集成应用,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千亿产业链,构建多点多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引领老工业基地产业走向中高端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三,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发展融合化、市场区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高端化的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真正改变工业一柱擎天和产业单一的二人转结构。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老工业基地市场化进程

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来看,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越相对稳健;越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经济增长越呈现下行态势,增长乏力,东北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加快市场化进程,是增强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培育新动能的牛鼻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地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主体市场化、经济环境市场化和经济要素市场化。因此,要加大力度,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老工业基地市场化进程。其一,通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促进经济主体的市场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交易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因此在推进市场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推进市场化的。其二,通过去产能,解决僵尸企业等问题,有利于市场出清,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盘活闲置资源,促进经济要素的市场化。在去产能过程中应更多使用市场手段来推进,确保去除的是落后、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产能。其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关系经济转向契约经济,促进经济环境市场化,解决由于信用或契约短缺使市场上层组织难以建立的问题,切实提升市场效率。
 

                           张万强(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发表于《辽宁日报》2017316A07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