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毕德利 走近北方近邻蒙古国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6日 点击数:

 

半月谈丨走近北方近邻蒙古国

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08-0109:44

 

 

图为位于蒙古国色楞格省苏赫巴托的铁路枢纽

王灵桂 毕德利

应蒙古国总理呼日勒苏赫邀请,国家副主席王岐山7月10日至12日访问蒙古国,此访再次引发人们对蒙古国这个北方近邻的兴趣。人们对蒙古国的了解似乎更多停留在历史记忆中,那么,蒙古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其对外持何种政策?怎样看待今天的中蒙关系?

以畜牧、采矿为主的内陆国

说起蒙古国,成吉思汗是绕不开的话题。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这段时间,蒙古人曾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庞大帝国。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

蒙古国地域辽阔,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人口300余万,当地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这些因素决定了蒙古民间对外交往较少,经济发展较慢。

蒙古国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西三面与中国为邻,是亚欧大陆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国家。近年来,随着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加快,特别是该国诸多特大型矿藏如铜矿、金矿、煤矿及铀矿的发现和开发,蒙古国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从“等距离”外交到“第三邻国”策略

冷战结束后,蒙古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转而重点发展与中俄两国的“等距离”外交关系。《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确定,蒙古国奉行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把同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友好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本世纪初,蒙古国将外交政策拓展为“爱好和平、开放、独立、多支点”,将“第三邻国”策略写入对外政策构想,提升了对西方国家、联盟的重视程度。后来,蒙古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首个观察员国,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加入欧安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第57个成员国。

“第三邻国”策略,出自蒙古人特有的“三个基石”理念,即一口锅支在地上,两块石头是撑不起来的,必须要有第三个支点。在蒙古国看来,三个支点中,中、俄两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美、日、韩、印和欧盟等,都能起到第三个支点的作用。

曾谋求“永久中立”

2015年9月,时任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蒙古国媒体及学者表示,“永久中立”在蒙古国外交政策中属于新提法,实际是“第三邻国”政策的逻辑延伸,二者存在共通之处,即着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对于“永久中立国”,国际法定义为“它的独立和完整完全是由条约担保的,条件是它承诺不参加军事同盟(除抵抗攻击外),而且也不承担可以间接地使它卷入战争的义务”。谋求 “永久中立”是一个国家的权利,蒙古国的这一提法暂未得到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不过蒙古国也给自己留有余地,比如,额勒贝格道尔吉曾公开解释:“宣称中立的国家保留修改、更新和放弃中立政策的权利”。如今,随着蒙古国领导人的更替,谋求“永久中立”地位的说法在蒙古已鲜有提及。

“发展之路”对接“一带一路”

中蒙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蒙古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也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

今年4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的见证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蒙古国外长朝格特巴特尔签署了《中蒙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拉开了中蒙两国政治、经贸、人文领域和地方交往的大幕。

巴特图勒嘎的河北之行,把蒙古国“发展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向深入,有利于蒙古路网规划与中国港口互联互通,使蒙古这个内陆国家,借助“一带一路”,与“第三邻国”的往来更加便利。(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辽宁社会科学院低碳发展研究所)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