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0日 点击数:
 
辽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宋帅官  陈萍
摘要: 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辽宁城乡收入逐年拉大,已经成为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今天,怎样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辽宁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从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情况出发,利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以及城乡基尼系数等指标反映出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辽宁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基尼系数   形成机理
 
一、  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及差异系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63元,到200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4393元,增长了38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倍。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从1978年的185元,增加到2008年的5576元,增长了29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5.6倍。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为17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8816元,扩大了近50倍。城乡之间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相当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8倍。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只相当于2000年时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落后了8年左右。从相对收入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到2008年31年间,有11年都超过了2倍以上,而且主要在2000以后,从表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更有加速的迹象和趋势。

图1 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与城乡收入比
2.城乡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均衡度,我们需要进一步测度城乡总体基尼系数的情况,基尼系数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现有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总体基尼系数推导公式,其中胡祖光的“基尼系数的理论最佳值和简易计算公式”及“基尼系数与统计数学”文章中所提到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方便、快捷的计算出城乡总体基尼系数来。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运用基尼系数的简易公式G=P5-P1(P5等于收入五分法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所占的收入比分比,P1为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的收入百分比),并且假定在现有的实际状态下,最低20%的人群分布在农村,而最高20%的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城市,这样就可以根据当年城乡人口的比重,分别推算出最富裕20%和最穷20%人口的平均收入以及城乡总体的平均收入,从而计算出P5和P1,相减后即为城乡混合的基尼系数。本文借助于这种方法可计算出辽宁城乡基尼系数,其具体变动趋势如图2。
图2  1985—2008辽宁城乡基尼系数
由上图可知,20多年来辽宁省除了城市和农村内部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外,城乡基尼系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上升,到2006年,城乡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程度较深。所以,辽宁城乡差距的较大幅度的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横向比较
近几年,辽宁在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好契机,加快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我国南方或部分发达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8年为例,列举了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国内发达省份或直辖市,选取城乡收入以及城乡消费作为衡量指标。见下表。
      表1  2008年辽宁与部分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单位:元
地区
城镇收入
农村收入
城镇消
费支出
农村消
费支出
城乡
收入比
城乡消费对比
全国
15780.8
4760.6
11242.85
3660.68
3.31
3.07
北京
24724.89
10661.92
16460.26
7284.65
2.32
2.26
天津
19422.53
7910.78
3422.47
3825.43
2.46
3.51
上海
26674.9
11440.26
19397.89
9119.67
2.33
2.13
浙江
22726.66
9257.93
5158.3
7534.09
2.45
2.01
江苏
18679.52
7356.47
11977.55
5328.37
2.54
2.25
广东
19732.86
6399.79
15527.97
4872.46
3.08
3.19
重庆
14367.55
4126.21
11146.8
2884.92
3.48
3.86
山东
16305.41
5641.43
11006.61
4077.05
2.897
2.70
辽宁
14392.69
5576.48
11231.48
3814.03
2.58
2.94
资料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辽宁省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在居民收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城乡收入绝对数方面,辽宁城乡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列举的7个省或直辖市,仅仅略高于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辽宁城乡收入比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高于除了山东以外的另外7个省或直辖市。另外,辽宁消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以农村消费支出为例,辽宁农村支出为3814.03元,与最高的上海市相比绝对差距达5306元。可见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水平,辽宁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辽宁若想在短时间内赶超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能仅仅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经济和追求GDP上,更重要的是,应正视辽宁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更多的关注辽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给予辽宁农村以及小城镇地区更多的产业政策和惠民政策。因为,只有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辽宁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才能有质的飞跃,进而,辽宁老工业基地才能全面振兴和升级,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辽宁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分析
1.农业的产业特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
农村虽然包含了多种产业,但是农业在所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城市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比较小,所以大规模的生产并不能使农民在农业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因而农民的总收益必然要远远慢于进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的劳动者。并且,在中国,由于实施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农业生产率和城市工业生产率的差距非常大。许多工业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都重复地为工业化所用,而农业科技成果想要市场化则很难。另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和公益性,提供者很难从市场得到相应的回报,再加上农业经济还要依赖自然条件等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人们对农业高科技的研究缺少动力,这也限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2.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等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反而继续强化扩大,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有大量劳动力闲置,一方面使得本来收入就低的农民生活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安置也会给农村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遭遇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和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3.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
城乡非均衡发展使二者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使得城市的物质基础变得更好。如果过去农村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的优势已经使大中企业将农村远远抛在脑后不予考虑,他们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的周边地区。
三、缩小辽宁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
1.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是辽宁省几十年工业化的结果,同样,缩小城乡差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指望短期内就能发生显著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经历了30年的时间,日本的新农村建设行动也用了30~4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要充分地估计到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困难,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分阶段地实施这些计划、实现这些目标,在实现每一阶段目标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有步骤、有计划地缩小城乡差距。
2.因地制宜,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辽宁属农业大省,各地土地状况、历史基础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具体来说,辽宁南部和中部地区发展集约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水果和海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其实行专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延长产业链;同时,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了解国外市场,处理好质量和产量的关系,综合提高农民收入。辽西北地区要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
3.通过价格手段和收入支付手段,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应制定一定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进行保护性收购,稳定和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以此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政府应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当年的收成、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对农民进行适当的补贴,以此稳定农民的收入。
4.对农村提供一定的服务支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政府要加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内容包括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支持农民组织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和师资引进,以此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的造血功能。
5.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城市应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强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城市生活,胜任城市提供的工作。
 
参考文献:
高玲芬: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应对策略,科学出版社,2009.7
张君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影响,《新闻世界》,2009.8
吴艳美: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北方经济》,2007年第23期
陈喜 宋海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经济视角》,2010.6
胡祖光:基尼系数的理论最佳值和简易计算公式研究,《经济研究》2004.9
 
发表于《农业经济》2010年11期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