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努力建设一流新型智库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 张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12 月/8 日/第016 版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3日 点击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地方社科院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一流新型智库,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搭建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学术平台,构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高地,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水平,努力把地方社科院建成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影响全国的一流新型智库。为此,地方社科院应着眼于建设一流新型智库,坚持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来着力增强社科院发展后劲,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学科体系结构


    坚持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充实学科力量,规范学科管理,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此,要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对地方名牌学科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学科的扶持力度,力争实现部分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增强科研的后发优势。同时,要加强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争取建成多个“泰山学者”岗位和省级研究基地。此外,要加强学科研究梯队建设,尽快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特色研究团队,努力打造学科结构合理、高端人才密集的学术研究平台,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品牌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


    打造优秀学术品牌


    大力推进学术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符合社会需求的知名学术品牌。为此,首先要搞好重大学术活动,建立完善学术报告会制度、学科综述报告制度、重大学术成果新闻发布和推介制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层次,提升效果,增强学术影响力。同时,要深入开展省情调研活动。精心选择调研题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调研活动的开展,组织出版《山东省情与发展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打造服务决策的知名品牌。此外,还要打造蓝皮书品牌。要在现有经济、社会、文化系列蓝皮书基础上,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注重提高时效性、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和在全国的影响力。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首先要突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和主要经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实践和经验的研究。同时,还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征与内在联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有效路径。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


    切实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决策咨询服务体系,打造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争取更多的优秀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课题组织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立项。重视打造社科院咨询服务品牌,精心组织实施每一个横向合作课题,确保课题研究真正见实效、出精品。
 

    培养新型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改进考核办法,完善分配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省情专家,切实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引进科研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设立青年成长基金,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加强在职岗位培训。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岗位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全院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要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把推进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高效务实作为自觉行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科研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科研重心向应用对策研究转变,科研成果向多出精品力作转变,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在科研方法上,要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社科研究新方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学科联合攻关优势。在课题研究上,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教联合、学科共建、课题带动等方式方法整合学术资源,建立各类研究人才“储备库”,形成梯队型人才结构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出名家大家、精品力作创造良好条件,进而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关闭